概况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组建于1999年6月,是以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和化学研究所的相关部分整合而成。全所现有在职职工51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66人。设有物理学、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
世纪更迭,创新潮起,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应运而生。二十年来,理化所秉持中国科学院赋予的以高技术创新与转移成果转化研究为主的战略定位,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紧密结合,不断凝练科技目标,凝聚、造就和优化创新队伍,在各整合单元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推动数十项重大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长:汪鹏飞 党委书记:张丽萍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新建 副所长:罗二仓 副所长:王雪松 副所长:王树涛
机构设置
科研成果
科研装备
人才队伍
院地合作
国际合作
研究生教育
党群文化
科学传播
信息公开
海水和河水之间的渗透压差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当前的渗透能转换过程功率输出十分有限,主要是没有专门用于渗透能转换的高性能的离子选择性透过膜。具有可控离子传输行为的纳米流体通道能够实现高性能的反向电渗析,促进对可再生渗透能的高效捕获。
近日,中科院理化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中心江雷、闻利平等系统地总结了基于纳流体的渗透能量转换技术:详细讲述了该领域的发展历史,比较了纳米流体通道膜相对于商业离子交换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优点;介绍了两种典型的渗透能量转换装置,并从热力学分析了其能量转换过程以及电解质种类的影响;从有无表面可离子化基团的角度,讲述了材料在水中的若干种典型带电机制,并进一步介绍了可以实现高性能渗透能量转换的若干先进膜结构,即离子二极管膜、具有三维界面膜、插层膜、多层膜、离子电缆膜以及界面生长膜;阐述了可以有效降低膜阻抗,促进渗透能量转换的几种典型策略;介绍了与纳米流体膜相关的其他能量转换体系,即光电转换、液压电转换、热电转换和热渗透能量转换;反向电渗析膜堆由多层的阳离子/阴离子选择性膜以及浓缩/稀释的电解质溶液构成。研究人员进一步介绍了传统离子交换膜反向电渗析膜堆与其他技术的耦合联用,如脱盐、电化学水裂解、光电化学水裂解、微生物电解池和微生物燃料电池等,可能会为这些技术带来革命;最后,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分别对该领域进行了展望。
相关综述论文以Nanofluidics for osmotic energy conversion为题发表于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上。
论文链接
纳米流体通道用于渗透能转换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