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组建于1999年6月,是以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和化学研究所的相关部分整合而成。全所现有在职职工51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66人。设有物理学、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
世纪更迭,创新潮起,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应运而生。二十年来,理化所秉持中国科学院赋予的以高技术创新与转移成果转化研究为主的战略定位,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紧密结合,不断凝练科技目标,凝聚、造就和优化创新队伍,在各整合单元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推动数十项重大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长:汪鹏飞 党委书记:张丽萍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新建 副所长:罗二仓 副所长:王雪松 副所长:王树涛
机构设置
科研成果
科研装备
人才队伍
院地合作
国际合作
研究生教育
党群文化
科学传播
信息公开
本报记者 陆成宽
4月16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悉,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我国具备了研制液氦温度(-269℃)千瓦级和超流氦温度(-271℃)百瓦级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
项目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稳定性离心式冷压缩机技术和兆瓦级氦气喷油式螺杆压缩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五年攻关的背后是几十年的技术积累
正如某些材料在特定温度下会出现电阻为零的超导现象一样,一些材料在特定温度下,也会出现流阻为零的超流现象。
当温度低到-271℃时,液氦就会变成超流氦?!按耸?,流阻变为零,而且还会出现杯子内的液氦能够沿着杯子壁流到杯子外面等奇特现象?!毕钅渴紫蒲Ъ?、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李青说。
液氦是制造超低温的“神器”。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的使用大国。
“然而,由于缺乏大型低温制冷系统、关键子设备及集成技术,我国大型低温制冷装备长期被国外垄断,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敝锌圃豪砘澄笔榧橇跣陆ㄌ寡?。
2015年12月,中科院理化所开始启动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的研制工作?!按又泄蒲г涸菏亢槌?,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周远,在几十年低温技术积累的基础上,我们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经过5年多的拼搏奋斗,在液氢温度(-253℃)制冷机的基础上,今天终于自主研制出了技术指标为2500W@4.5K和500W@2K的大型氦制冷机?!崩钋嗨?。
“该装备的研制成功,不仅可以满足大科学工程、航天工程、氦资源开发等国家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可以促进相关领域先进技术的发展?!绷跣陆ǔ渎院?。
项目打造了“边研究、边应用、边转化”发展模式
该项目在应用和成果转化方面也获得重要进展,打造了“边研究、边应用、边转化”的发展模式。2016年,依托于该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产生的核心技术,中科院理化所联合社会资本共同创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
百瓦级大型制冷机实现了成功应用,包括用于宁夏盐池液化天然气闪蒸汽提氦项目,初步打通了我国氦资源开发的技术链条;应用于国内直线加速器;出口应用于韩国核聚变大科学装置(KSTAR)等,得到用户广泛认可,支撑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项目的成功实施,培育了20余家优秀配套企业,通过与配套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了企业的制造和创新能力,提升了企业工艺工程化水平,带动我国高端氦螺杆压缩机、低温换热器和低温阀门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一批高科技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相关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端的提升,在我国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分工明确的低温产业群。
“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展万瓦级制冷机和液化器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为满足量子科技发展和应用,布局mK级大冷量制冷机的研究?!绷跣陆ㄋ档?。
《科技日报》 (2021-04-19 第1版 要闻)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