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组建于1999年6月,是以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和化学研究所的相关部分整合而成。全所现有在职职工51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66人。设有物理学、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
世纪更迭,创新潮起,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应运而生。二十年来,理化所秉持中国科学院赋予的以高技术创新与转移成果转化研究为主的战略定位,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紧密结合,不断凝练科技目标,凝聚、造就和优化创新队伍,在各整合单元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推动数十项重大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长:汪鹏飞 党委书记:张丽萍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新建 副所长:罗二仓 副所长:王雪松 副所长:王树涛
机构设置
科研成果
科研装备
人才队伍
院地合作
国际合作
研究生教育
党群文化
科学传播
信息公开
2021年5月9日,应“未来青年论坛”和中国科学院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特种影像材料与技术中心邀请,深圳大学张晗教授访问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并作题为“基于二维材料的微纳全光器件研究”学术报告。
报告中,张晗教授介绍了基于二维材料的全光技术原理及二维材料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展望了全光网络在未来大带宽低时延发展趋势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二维材料具有较理想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工作带宽、响应速度等优势,结合微纳光纤制成全光纤基于二维材料微纳全光器件。报告聚焦多种类最新的二维材料,揭示非线性光学效应机理,分别讲述了基于可饱和吸收特性的全光调制器、基于光学克尔效应的全光开关、基于四波混频效应的全光波长转换、基于空间相位调制的全光调制器、基于材料热光效应的全光调制器、基于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全光二极管等新型光子器件,为克服传统“电子瓶颈”问题,以及实现面向高速光通信系统应用的微纳全光器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报告结束后,张教授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张晗,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中组部青年千人、首届国家“优青”、基金委重点项目负责人、深圳市创新团队负责人、深圳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8-2020年)等。兼任广东省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委员、《Photonics Research》等多个SCI期刊副主编/专题主编、中国激光青年编委会秘书长等职务。长期从事低维材料光电器件与激光技术研究,原创性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深圳市青年科技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芯片奖等。近年以通讯作者发表IF>20期刊论超过60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10篇,论文总被引超过四万次,H因子为116。
张晗教授作报告
新闻中心